本报福建武夷山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
武夷山里的梅溪,全长50公里。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下梅村,位于下游。
8月11日,下梅村邹氏第29代传人邹全荣,领着本报“重走中俄万里茶道”采访团,参观了该村的古茶道遗址。从村头“晋商万里茶路起点”碑,沿梅溪往上游步行几百米,便到了当年收茶的“景隆”码头。码头对面,是一条叫“芦下巷”的小巷。
在巷子口,邹全荣指着对向而开的两道石门介绍,当年这两道门一边是邹家的,一边是常家的。为何两家门要对着开?邹全荣说,从码头运上来的茶,两家都派代表当面验收,这是邹、常两家诚信合作的证明。
乾隆年间,邹常因茶结缘
下梅邹家并非下梅村本地人。清顺治年间,邹家的先辈从江西南丰移居福建下梅。经过几代人的创业,发展为闽北有名的茶商。
山西的常氏和闽北的邹氏相距千里,怎么走到了一起,在下梅村合作茶叶生意呢?邹全荣说,“缘由茶源,以茶为媒”。
乾隆年间,邹氏带着武夷岩茶到江西河口寻找合作伙伴外销——当时,河口是闽赣一带远近闻名的大茶市;常氏从山西南下,也来到这个闽浙皖赣四省交汇之处,寻找茶叶货源。双方初次见面,一拍即合,谈得投机。之后,常家和邹家便以下梅村“景隆号”为平台,展开了全面合作。
在下梅村,邹常精诚合作了100多年。双双因茶业暴富。史载,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,建豪宅70余座,修当溪,建码头,立家祠,设文昌阁,传教化。
邹氏家祠见证两家合作共赢
从“景隆”码头穿过“芦下巷”,再拐过几条巷子,就到了当溪边上。当溪将下梅村一分为二。当年打好包的茶叶,装上竹筏,沿当溪进梅溪,水运至崇安县城(今武夷山市区)。再一路向北,经江西铅山、汉口,直至蒙古、俄罗斯。
当溪茶叶运上竹筏的码头,旁边就是雄踞于下梅村中心的地标建筑——邹氏家祠。
邹全荣正是沿着茶叶从“景隆”码头运到当溪的路线,领着本报采访团重走了当年的运茶路线。
记者看到,邹氏祠堂保存完整,气势宏阔,门楼雕刻精美。
家祠大厅正中神坛上,一排排卷宗,供着邹氏已故众亲人的灵位。下厅是用于搭建临时戏台的场所。顶上构建藻井,两侧是厢楼,供听戏时用。
太平军战乱,邹常两家“失联”
因太平军战乱,与下梅邹氏合作贸易一个多世纪后,晋商常氏撤出武夷山。北销茶叶的商路就此阻滞,偏居一隅的邹氏茫然不知所措。
此后,邹氏家族邹茂章及其后人加入沿海口岸营销队伍。其侄邹栋,在嘉庆年间担任澳门同知,积极引领族商参与海上茶叶贸易。其时,五口通商引来大批外国商人,特别是英国商人“胃口很大”,茶叶贸易从此在广州、厦门、泉州、福州、宁波、杭州等口岸展开。
除邹氏外,武夷山茶商伍氏、朱氏、郎氏、孙氏等,也掉转贸易方向,从北销俄罗斯掉头,转而将大量茶货投向口岸。他们从陆运了100多年的万里茶道贸易中走出来,完成了与荷兰、比利时、英国、印度、瑞典等茶叶公司的磨合。据邹全荣介绍,此后海上茶叶之路的贸易规模,远超过当年与晋商陆上茶叶之路的规模。
2010年,邹常后人再续“茶缘”
邹常两家就此中断来往达150余年。2010年初,山西省晋中市组织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活动。回到晋中,到下梅村打前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常家第18代传人——榆次常氏儒商文化研究会会长常忠武,下梅村人多次提起常家。
常忠武通过电话,与下梅村邹氏第29代传人邹全荣取得了联系。
当年9月,山西平遥,重走万里茶路启动仪式上,邹全荣受邀前往。邹、常两家族阔别一个半世纪后,再次见面。两位年近六旬的家族代表拉住彼此的手,半天说不出话。
11日,记者电话采访了身在山西榆次的常忠武。
那次见面后,两人每年都见面。双方都到对方的宗祠中祭拜过,多次一起参加万里茶道学术会议。
二人约定,要“茶来常往,常来常往,重叙茶缘”。平时,两人手机、网络联系频频;有时,常忠武会收到邹全荣寄去的“大红袍”茶叶。
常忠武说:“今年11月,我要去武夷山参加中俄蒙市长峰会,研讨万里茶道申遗事宜,到时候,我们又会见面。”
链接
从“美人靠”到“每人靠”
清朝时,下梅村大商人邹茂章外出与山西榆次常氏做生意,他的妻子就坐在当溪的长椅上,盼望丈夫回来。每到黄昏日落,溪水潺潺,盼归的女人楚楚动人。人们就把这当溪边的长椅,叫做“美人靠”。
今天记者看到,长椅成了村民们谈天说地的地方。村民们风趣地说,现在这长椅叫“每人靠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