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李皖的博客

倾听。入戏。吹牛皮。扯椰子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李皖  

职业报人, 业余写作。著有《回到歌唱》《听者有心》《民谣流域》《倾听就是歌唱》《我听到了幸福》《五年顺流而下》《人间、地狱和天堂之歌》《多少次散场,忘记了忧伤——六十年三地歌》《暗处低吟》《亮处说话》《娱死记》《锦瑟无端》等书。在《读书》杂志开有专栏。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第二、三、四届评审团主席。另编纂有万里茶道著作《重走中俄万里茶道》《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》。商业用途转载, 须先征得同意。非商业用途自便, 惟请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。我的邮箱: lwan艾特vip.sohu.com

武夷山市茶遗存清点  

2014-11-30 17:20:23|  分类: 叙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报福建武夷山专稿 特派记者李皖


在中俄万里茶道上,武夷山市扮演的角色,主要是两个:
第一、它是茶叶生产地,以众多茶山、茶田、茶厂为形式,实现茶叶的生产、供货。
第二、它是茶跟起始一端的大型茶叶集散地,以码头、茶庄形式,实现周围广大产茶区茶叶的集聚、集聚后的北运(走上中俄万里茶道)、南运(走上中欧美海上茶叶之路)。
武夷山市留下的万里茶道遗址、遗迹、遗物,多与此有关。“重走中俄万里茶道”采访团现场考察发现——

1、大红袍原树6株
树龄360年,2007年7月进行了最后一次采摘,所制20克大红袍茶叶被国家博物馆珍藏。此后,这6株大红袍原树生长在九龙窠峭壁原处,仍枝繁叶茂,但已不再采摘,予以保护。
由原树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树,上世纪80年代起被广泛引种。
大红袍原树生产出的大红袍茶叶,世上已不存。今日市面上的大红袍茶叶实指以下两种——
一方面,“大红袍”作为一种制茶工艺,达到相关国标即称“大红袍”茶;另一方面,“大红袍”作为原树的克隆茶树,产出“纯种大红袍”(6株原树分属6个不同品系;6株中的1株,无性繁殖后单独采制的大红袍)和“商品大红袍”(6株原树的无性繁殖树种,2个以上品系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)。

2、坑涧里茶园
明末清初茶园,计1亩多地,黄氏家族12代接力种植370多年,茶树生长如昔。
武夷山还有其他茶山、茶园,在7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,保持了与坑涧里类似的状况,传统传承力量强大。

3、武夷山岩茶和正山小种茶
武夷山名茶正宗,继承保持传统工艺,行销海内外。尤其是2006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十名传人,为此传统传承的领军人物。

4、茶叶码头
万里茶道起点,三个茶叶码头中的两个——下梅村码头和赤石码头,今已不存。第三个,星村码头,今开发成旅游地九曲溪竹筏码头。当年竹筏运茶叶,今天竹筏运游客;茶叶码头已不存,但茶叶码头当年的情形,参差可见。

5、当溪
邹氏家族等为便于运茶,组织当地人工开挖的运河,保存完好。运河有2米多宽;近900米长;以前水深数尺,今水深仅二三十厘米。

6、邹氏家祠
一直为邹氏后人居住。建筑物保存完好。邹氏族谱、家族祭祀等传统,亦在延续。

7、下梅茶市
茶市用宅屋,均已转为民居。西水别业、大夫第、隐士居、景隆号等大宅第当年有70多处,今存数十处。这些由成千上万两白银堆砌起来的建筑遗存,使今天的下梅村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,每天都有旅游的人群出入,先辈们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,仍是现代人获取财富的优势资源。

8、竹筏
当年运茶主要交通工具,适应在溪流中运输。系用原竹并排串联并加以烤制制成。其工艺和实物存续完好。

9、油纸
茶包专用油纸,可防水。已不存。

10、瑶珍号茶章
共计31枚,木制或牛骨制。最大的一枚长宽3厘米,高6厘米;最小的长宽高不超过3厘米。清代中期物品,为茶叶品牌印章盖具。瑶珍号系武夷名茶正山小种红茶“瑶珍号流香涧上小种”的出品方。

11、状纸箱
清代物品,茶商收藏商业文书、法律文本等的木箱,藏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(大红袍)传人黄圣亮家中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63)| 评论(1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