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记者万建辉)“我没有太多时间。”昨日(2014年10月25日)上午,结束“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”发言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正要离开去往机场前,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。童明康表示,武汉着手领头推进中俄万里茶道的研究,他特地前来,代表国家文物局表示支持与祝贺。
“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有诸多类似之处,”童明康介绍,两者都属于以“线路漫长,体量庞大,内容广泛,串联点多,跨越区域众多,影响范围广大”为主要特点的文化遗产线路。目前,丝绸之路申遗的成功,横跨中蒙俄三国,全长1.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也日益引起关注。
“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到底有什么不同?”童明康认为,着手申遗的第一步,要“摸清家底”,也就是理清万里茶道的历史演变、路径、相关遗存分布,确定遗产清单。简而言之,找到沿线独特的文物价值所在。
说到这,童明康提起本报今年8月至10月组织的“重走中俄万里茶道”活动,他认为,重走活动也是对沿线遗址遗迹的探访与研究的一种,“目前,类似的保护和梳理工作,在沿线城市正在逐步推进。”
“确定了保护对象,接下来就需要编制保护规划。”童明康说,这是一项细节工作,需明确对于不同遗址遗迹的保护原则、对象、范围、重点等,再形成一个统一的保护框架,实施整体保护。
童明康认为,万里茶道申遗涉及方方面面。仅在中国境内,茶道就经过8个省区,要完成申遗工作,地区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必不可少。
“还要建立中俄协商沟通机制,”童明康说,这些工作,都需要确立一个牵头城市,设立日常工作机构,搭建专门平台来承担管理、协调职责,“如果有意,这个工作可以由武汉来做。”
“申遗很重要一点,就是筛选出最精要的遗产点。”童明康说,遗产点选定,就可申请万里茶道列入国家申遗项目预备名单。他介绍,目前,预备名单中已有30个项目,“万里茶道正式进入申遗程序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”。
童明康乐观表示,在武汉,万里茶道申遗的工作政府重视,老百姓支持,加上媒体的宣传和沿线城市的配合,一定能够有效推进。
——刊于长江日报2014年10月26日2版《聚焦“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”》特刊——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