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俄茶叶贸易传奇家族
常氏精英今由商转学
本报山西晋中榆次专电(记者万建辉)8月25日,本报“重走中俄万里茶路”采访团踏访榆次常家庄园,在常氏宗祠发现,常家后人鲜有商界名流,常氏家族今天的精英多成功在文化教育领域。
在常家第18代传人常忠武引领下,记者参观了常氏宗祠。宗祠建于清光绪五年(1879年)。此时,常家在万里茶路经营约200年,通过“制茗于武夷山,扎庄于恰克图,经销蒙俄北欧”,已成“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”。
门楼正中悬挂“常氏宗祠”匾额,气势非凡。常忠武介绍,宗祠分三门四进,进深百余米,占地八亩,包括门亭、房宇、献阁、回廊、正殿、偏厢、戏台等。就规模、布局而言,在国内现存宗祠中是仅有的。
祠堂大门左边是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“艺舟仪济”匾,右边为山西巡抚赵尔巽在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奉旨赠给常氏的“乐善好施”匾,表彰常氏赞扬常氏在儒学道德、捐款赈灾上使山西得到了益处。
戏台和前院是常氏祠堂的独特设置。常忠武说,常家酷爱晋剧。在常家商业兴盛时期,每年年终,分布于全国的各号茶庄的百余名掌柜回来交账,或家族中有喜庆之事时,都要请班唱戏。一是告慰先祖家业兴旺发达,二是酬谢各号掌柜一年来的辛苦。
院落西面有一棵槐树,是光绪八年(1882年)祠堂落成时,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种上的。上院正厅供着常家列祖列宗牌位,位居正中最高处的是常家始祖常仲林。
常忠武介绍,始祖常仲林原籍太谷县惠安村,明朝弘治年间到车辋村为人放牧,定居下来,至今已历500年,传至20代。他的后人现分布于全国近30个省市,部分迁居于美国,加拿大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,有近3000人。
2004年清明节开始,常家后人自发回常氏宗祠祭祖,此前最后一次“典祖”仪式是1925年举行的,其间中断80年盖因常氏商业衰败,战乱频发,世事动荡,家丁外迁。
20世纪初,随着海路和铁路的兴盛,以及中俄革命的相继爆发,万里茶道衰落,常家产业萎缩。
常家庄园的房产,到解放前,部分被常家破落子弟变卖。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及文革中,后街南面建筑整体毁损。
这期间,常氏宗祠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。常忠武介绍,解放后,山西省民政厅把常家庄园住宅部分买了下来,常氏宗祠被界定为常家族产,既非私产,也非公产。后来政府在宗祠开办荣军学校,大跃进时开棉织厂,直到2001年常家庄园修复工程启动,宗祠完全腾退出来。
常家后人也随着这一世纪大变局在转型。早在万里茶道衰落前,常家就注重教育,在庄园内开有学堂,族中子弟历代考取秀才、举人、进士等功名的达176人。
其中任教山西大学的常赞春,书法造诣深厚的常旭春,是20世纪上半期常家由商界向文化教育领域转型的代表。
从清末到1946年,山西榆次有大学毕业生105人,其中车辋常家就有25人。目前,常家海内外健在的教授、研究员、高级工程师有100多人。
今年清明时节,来自台湾、湖北、天津、晋中等地的480余名常氏后人,齐聚常氏宗祠祭祖思亲。首次专程从台湾回乡祭祖的常士杰、常士豪两兄弟表示,他们在常氏宗祠找到了“根”。
常敏在加拿大定居,从加拿大政府部门退休;常忠武女儿在美国美洲银行工作;台湾常家在通讯和电力部门做研究;澳大利亚常家在当地的中资机构工作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