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李皖的博客

倾听。入戏。吹牛皮。扯椰子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李皖  

职业报人, 业余写作。著有《回到歌唱》《听者有心》《民谣流域》《倾听就是歌唱》《我听到了幸福》《五年顺流而下》《人间、地狱和天堂之歌》《多少次散场,忘记了忧伤——六十年三地歌》《暗处低吟》《亮处说话》《娱死记》《锦瑟无端》等书。在《读书》杂志开有专栏。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第二、三、四届评审团主席。另编纂有万里茶道著作《重走中俄万里茶道》《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》。商业用途转载, 须先征得同意。非商业用途自便, 惟请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。我的邮箱: lwan艾特vip.sohu.com
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  

2016-04-26 22:39:26|  分类: 影像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涅瓦大街上,这个街牌为18号的咖啡馆,从外观上看并无多少特别,然而在文学青年眼里,它却是整个圣彼得堡的地标。
1837年2月8日,普希金就是从这里,喝完最后一杯咖啡,奔赴决斗地点的。结果你知道了,他死于决斗,一生在此定格。
莱蒙托夫、陀斯妥耶夫斯基、舍甫琴科等人,也是这里的常客。
“文学咖啡馆”我没有进去。据说,两层。一楼有普希金腊像,坐在桌前,手执羽毛笔思索,桌旁放有他的黑色礼帽。二楼,一架三角钢琴,旁边有普希金大理石半身像,墙上挂着多幅圣彼得堡风景画——这才是文学咖啡馆的真正所在
看到一篇止庵写的《从普希金的诗句里看到的圣彼得堡印象》,精彩,转贴于照片后。
2014年10月4日夜,重走中俄万里茶道,俄罗斯圣彼得堡。
前五张为文学咖啡馆附近、涅瓦大街上的其他建筑。)
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 
从普希金的诗句里看到的圣彼得堡印象
□止庵

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影像·普希金的文学咖啡馆 - 李皖 - 李皖的博客


  提到圣彼得堡,我的印象的确很深——其实我从未去过那里。都是从诗歌和小说里看来的,而且多半还是20年前看的。

  首先要提到普希金,他的《青铜骑士》最早为我勾勒出那座城市的轮廓——一片雄伟、恢宏的建筑:

  我爱你,彼得兴建的大城,
 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,
 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,
 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;
  我爱你铁栏杆的花纹,
  你的幽静而悒郁的夜晚:
  ……

 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:“全诗的真正主人公是圣彼得堡。”(《亚历山大·普希金的作品》)对我来说,这些诗行构成了将要发生的一切的背景——此后作家写过许多有关圣彼得堡的作品:果戈理的《圣彼得堡故事》热闹极了,简直匪夷所思;屠格涅夫的《春潮》和《处女地》,托尔斯泰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,主要情节也都在此展开;还有别雷那全景式的巨著《圣彼得堡》。然而相比之下,要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最令人难忘。

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白夜》仿佛是接续普希金那句“你的幽静而悒郁的夜晚”往下写的——在《青铜骑士》里,诗人的目光转向了室内(“我独自坐在书房里/不用点灯,写作或读书”);而陀氏的主人公,却在涅瓦河畔整夜徘徊。“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,亲爱的读者,只有当我们年轻的时候,才能有这样的夜晚。”他遇到了,最终又失去了自己爱恋的人。“我的上帝!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!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?……”《白夜》里的圣彼得堡,充满了抒情气氛和近乎绝望的感伤——它是如此浓郁、纯粹,只怕别处难得一见。

  然而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,还是圣彼得堡,这种情调仅仅是为了抗衡笼罩其上的沉重、凶险的氛围而存在。在此前的《双重人格》、《女房东》和此后的《被欺凌与被侮辱的》、《罪与罚》和《白痴》里,圣彼得堡是阴暗的,狂乱的,是阳光与理性不曾降临之地;所有纯洁之物——可怜的愿望,艰辛的人生,真挚的心灵,等等——显得特别脆弱,也就更弥足珍贵。作家留心的是“破旧公寓的顶楼和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人们的生活”,他们爱着,恨着,幻想,疯狂;孤独无告,而又相依为命;铤而走险,而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命运。

 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处女作《穷人》时,自己就是圣彼得堡的一个走投无路的“穷人”;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发现了他,视之为俄罗斯的伟大灵魂。以后他成为反农奴制的秘密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一员,并因此被捕,判处死刑,又改为流放。类似的革命者经历,在这座城市不足为奇。许多著名人物与事件都与圣彼得堡有关:十二月党人,民粹主义者,刺杀沙皇,1905年的革命,等等。可以借用勃洛克一篇文章的题目,把这一切概括为“知识分子与革命”。俄罗斯知识分子投身革命,从来就不计后果——无论关乎自己、民族、国家还是全世界。安德列耶夫的《七个绞刑犯的故事》,背景也是圣彼得堡。这是一座无法宁静,危机密布的城市,烈士四下奔走,动辄血流成河。出没其间的这些奋不顾身的人们与那庄严肃穆的建筑,似乎有着难以协调之处。也许在感伤的情调与阴暗的氛围之外,还要加上一种激越、暴烈的精神,才能算是完整的圣彼得堡吧。

  我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圣彼得堡印象,截止于十月革命——冬宫被攻陷后,革命者和被革命者似乎联手更换了舞台;剩下一座空城,退隐至历史的深处。或许别雷说得有道理:“可要是圣彼得堡不是首都,那——也就没有圣彼得堡,那样,它的存在也就大可怀疑了。”圣彼得堡改名为列宁格勒,它的情调、氛围和精神仿佛随之消散。虽然偶尔也以别种精神吸引过我——肖斯塔科维奇雄浑深沉的《第七交响乐》和阿赫玛托娃未免草率粗糙的《勇敢》、《起誓》等,宣告那曾经是座英雄城市。

  以后我去过不少地方,又读到别的国家不少的诗和小说,这才发现当年是把圣彼得堡作为自己暗淡生活的某种对照了;以为身边所缺乏的,在彼得堡会有,而且只有彼得堡才有。现在提到这个名字,与其说使人向往,不如说令人难忘。

  题图:《白夜》插图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49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